你见过最执拗的创业者吗?股票配资相关网址
那种被骗100万都不哭,只会默默去清华复读,回乡搞出个15亿产值的“农产神话”的人——康明轩就是活着的“山药教父”。
在你还在为一根山药该蒸着吃还是炸着吃争执不下时,康明轩已经靠它赚到了第一个亿。
而且是深加工后的。这个词听起来像是在咖啡馆里才会出现的精致词汇,其实它背后是一整条让山药脱胎换骨、从“地里爬”变“天上飞”的工业链。
但你别以为他一开始就是山药界的“马斯克”。1994年,康明轩辞了公职,下海创业。他第一桶金来自润滑油,后来瞄准农村柴油加油市场,居然还真干成了。
一转眼,赚了50万。那会儿的50万,可不是现在随便一个短视频账号接个品牌合作就来的,它是骑着三轮车在乡下拉柴油熬出来的。
然而,这人就是闲不住,觉得润滑油不够刺激,转头扑进了橡胶生意。这橡胶也不是一般的橡胶,是用来给温县制鞋厂做鞋底的。
康明轩一口气跑到云南、海南承包橡胶厂,搞得风生水起,一度拿下了全县制鞋厂的供货线,连人家厨房里锅盖都快印上他名字了。
结果呢?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对家捣蛋。他被外地橡胶公司一顿操作猛如虎,100多万元被骗走了。
这在90年代简直是“倾家荡产套餐”。他只好贱卖家产、清空库存,回到解放前。
一般人这时候可能直接进厂打螺丝去了,但康明轩是个能把“挫折”两个字都嚼碎吞下的人。
他不但没怨天尤人,反而做了一个“中年男人最清醒的决定”——考清华,学企业创新管理。
你可以说他傻,但他真学到了东西。他开始明白,创业不是“万事靠蛮干”,而是“自己熟的,才是王牌”。
于是他把目光从南方橡胶,挪回了老家温县脚下那块“黏到能粘鞋底”的土地。
这片土地孕育出一种又土又难种的东西——铁棍山药。
如果你以为铁棍山药就是普通山药,那你真是低估了河南人的“讲究”。
铁棍山药因为土壤黏、难挖、产量低、容易长畸形,被老天爷设置了“创业级别难度”。康明轩却偏偏爱这种“费劲不讨好”的作物。
他第一件事就是改造“挖坑”这件小事。他亲自设计了个“松土神器”——开钩机。把地挖得比你家地下室还深,1.4米的软沟,就为了让山药能自由舒展。
别人种山药像织毛衣,他种山药像挖地铁。但山药长深了,怎么挖又成了问题。他干脆引进了日本挖掘机。别的农户还在用锄头刨,他这边已经工业4.0上头了。
有人笑他浪费钱,他说:“你们笑归笑,我的山药一米三。”果然,别人挖断,他挖整根,价格翻倍。
可这还没完。他又盯上了“炉头”这个看似没啥用的小部位。这是山药切头后的部分,传统用它来当种苗。
但问题是,这种苗会“基因退化”,越种越差,跟家族企业传到三代一个德行。康明轩请来了山药育种专家,搞起了“脱毒快繁技术”。
这听着像医疗术语,实际就是给山药做“基因spa”,种出来的亩产能飙到五千斤。
全县一片惊呼:这小子真搞成了。温县的山药名声一下子从“土特产”晋升为“国家名片”。产值也从村口小摊,长到了15亿的大体量。
这时候,大家以为他该稳坐江山了——但康明轩又一次“不按剧本来”。2014年,他突然缩减了自家山药种植面积,投资建厂搞起了深加工。
这操作跟“网红做餐饮”有异曲同工之妙:从卖生货变成卖品牌、卖产品。他把山药做成粉、条、饼、酱,甚至还出了山药面膜,听说能补水抗氧化,反正美国老太太抢疯了。
如今,他公司99.5%的收入都来自深加工产品。2022年年营收破亿,成了温县名副其实的“山药一哥”。
如果说康明轩是“土里刨金”,那他的每一步都堪称“农业版乔布斯”:人家革的是科技命,他革的是山药命。
他把一个本该被嫌弃的“炉头”搞成种苗神器,是不是很像把“备胎”逆袭成“C位”的狗血剧?
一个男人最性感的时刻,不是开跑车也不是上热搜,而是能看清泥土下的商机,然后亲手把它刨出来,种下去,再包装成风靡全国的产业链。
这不是逆袭,这是地里长出来的神话。
以下为信息来源:股票配资相关网址
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